“一人,一生,做好一件事,足矣”。——出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永才老师之口。这亦是金老的人生格言,他将自己大半辈子的精力都奉献给了“乌铜走银”这项绝技。
金永才老师是国家级非遗项目“乌铜走银”第6代唯一传承人,同时他也是自主品牌“金大师”的主理人,一名“滇戏”票友。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民间文艺“当代艺圣”。拥有众多头衔的金老为人却十分谦逊,这与他几十年如一日潜心学艺的心性是分不开的。
★PIC.02工作中的金永才
金老与“乌铜走银”绝技的结缘是从他22岁那年开始的,时至今日,年近7旬的金老对金工技艺的钻研学习丝毫不减,他说这是代表云南文化的“绝技”,更是代表华夏文明的“东方奢侈品”。传承不绝,窑火不息,手艺人技艺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而是要有水滴石穿、海枯石烂的决心和毅力才能成就的事业。
乌铜走银就是在加工好的铜片上錾刻出花纹凹槽,然后再将白银熔炼成银水,在錾刻好的花纹凹槽上“走起来”,让银水均匀分布在这些花纹凹槽之中,然后再经过冷却、打磨、抛光、捂黑等十余道工序,终成一件黑白分明、似铜似银的乌铜走银艺术品。其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,与北京景泰蓝并称“天下铜艺双绝”。
乌铜走银绝技的第一“绝”体现在“乌铜”本身,乌铜并非单一金属,而是由金、银、铜等贵金属,按特定的比例调配的合金,它的秘方只掌握在传承人手中,并不外传。金老回忆起师傅当时将秘方传授给他的情景,似乎有点无奈的笑道:“当时师傅只将一张写有秘方的小纸条交给我,叫我记牢,我拿到手中不过十几分钟,师傅就将纸条夺走,随即便挥之火炉中。后来我才明白师傅的用意,这秘方是记在心中,而不是记在纸上的。”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秘方在金老的心中愈发的清晰深刻。
第二绝
乌铜走银的第二“绝”则体现在“走银”之上。银的熔点约为980℃,乌铜的的熔点约为1020℃,加热不到位,白银不能化水,就“走”不起来;加热温度过高,银和乌铜就“混为一体”,因此,乌铜走银的成品率极低。二者之间不到50℃的熔点温差,对手艺人的控温技术要求是近乎苛刻的。
第三绝
乌铜走银的第三“绝”则是手艺人自己。银水要“走”的花纹凹槽是手艺人手工錾刻上去的,要使达到温度的银水能流畅的在乌铜凹槽中“走”起来,需要将凹槽的深度精准控制在0.2毫米以内。在纯手工制作的条件下,手艺人靠的是“闻声辨别”,即靠耳朵辨别錾子敲打铜片的声音,来辨别凹槽的深度是否达到0.2毫米的要求,浅一分不行,深一毫更不可以。金老说,从学艺到掌握技艺需要7-8年的时间,从掌握到精通需要12年以上。一位手艺人不经过20年的磨练是出不了精品的。这期间流过的汗水、吃过的苦水唯有手艺人自己知道。也唯有经历过这般磨练,才能成就这乌铜走银的第三“绝”。
乌铜走银始于清雍正年间,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。从古至今,乌铜走银一直保持着“传男不传女,传嫡不传婿”的传承规则。20年的时间沉淀才能成就一位精工匠人,20年的汗水打造一件精工作品,并非常人所具备的毅力。
“现在的年轻人与我们那时候相比,机会多,资源也更多,自然也就不愿吃苦学艺。”金老叹气道:“如果不打破古老的传承规则,这门绝技必将面临着‘失传’的结局。”金永才老师一生挚爱乌铜走银,一心想要这门“非遗绝技”能够代表云南,走出国门,让更多人的人熟悉了解。于是金老广招门徒,不吝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弟子们。经过时间的考验,目前金老门下的弟子有十余人,每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技艺。每天听着錾子叮叮当当敲打的声音,看着弟子们埋头錾刻的画面,金老眼中满是期许,心中满是欢喜。
★PIC.05工作中的金永才
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这种感觉,那就是每每听闻一个非遗项目时,先是被他的技艺叹为观止,而后又不禁产生疑问:为何如此厉害的东西确鲜为人知?本该造福人类、享誉世界的非遗项目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却是如此遥远。蜂鸟工坊品牌一直以来都以非遗传承为己任,将传统手工艺的“工匠美”与现代茶艺文化相结合,研发出一款款符合当代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的茶道美器。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。
2020年,蜂鸟工坊与金永才主理品牌“金大师”达成战略合作关系,金永才老师与蜂鸟工坊签约,成为蜂鸟“大师壶”系列乌铜走银产品总监制,并担任艺术指导。
★PIC.06蜂鸟工坊乌铜走银系列产品“金大师”落款
★PIC.07金永才监制蜂鸟工坊乌铜走银茶壶&壶盖
购买是最好的支持,使用是最好的传承。蜂鸟工坊不忘初心,将非遗手工茶具的研发始终放在企业发展的第一位,让“非遗”融入茶文化,走进你我他。正如金老所说,一人一生,做好一件事,足矣。蜂鸟工坊品牌做好茶具,做中国人喜欢的茶具,做有世界知名度的茶具,足矣。